《大道之行也》

[原 文]

大道①之②行③也,天下④为⑤公⑥,选贤与能⑦,讲信⑧修睦⑨。

故⑩人不独(11)亲其亲(12),不独子其子(13),使老(14)有所(15)终(16),壮(17)有所用(18),幼(19)有所长(20),矜(21)、寡(22)、孤(23)、独(24)、废疾者(25)皆有所养(26),男有分(27),女有归(28)。货(29)恶(30)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(31)身(32)也,不必为己(33)。

是故(34)谋(35)闭(36)而不兴(37),盗窃乱(38)贼(39)而不作(40),故外户(41)而不闭,是(42)谓(43)大同(44)。

[注 释]

①大道:这里指儒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和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。②之:结构助词,不译。它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,使“大道行”这个句子失去独立性,成为时间状语。③行:动词,施行,贯彻。④天下:古代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,即“全国”。⑤为:是。⑥公:公共的,不是私有的。⑦选贤与(jǚ)能:互文,即“选与贤能”。应合译为:选拔推荐品德高尚的能干的人。贤,能,形容词用如名词,指贤能的人。与,通“举”,同“选”都指选拔推荐。⑧讲信:讲究诚信。讲,讲究,重视。⑨修睦:倡导人际的和睦友善。修,形容词,长,在这里用如使动词,使……增长,培植,倡导。⑩故:所以。(11)不独:不仅。(12)亲其亲: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(也就是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” )。后一个“亲”,名词,古代指父母。前一个“亲”是意动词,以……为亲,把……当作父母。其,自己的。(13)子其子: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(也就是“幼吾幼老,以及人之幼”)。后一个“子”,名词,指子女。前一个“子”是意动词,以……为子,把……当作子女。(14)老:形容词用如名词,指老年人。(15)所:代词,指代与行为有关的条件、方法、处所等。(16)终:善终,指安度晚年,正常死亡。(17)壮:形容词用如名词,指成年人。(18)有所用:有施展才智的机会。用,施展才智。(19)幼:形容词用如名词,指年幼的人。(20)长:使动词,使……成长。(21)矜(guān):通“鳏”,老而无妻的人。(22)寡:老而无夫的人,寡妇。(23)孤:幼而无父的人。(24)独:老而无子的人。(25)废疾者:残疾人。(26)养:得到供养。(27)分(fèn):职分。(28)归:女子出嫁。(29)货:财物、金钱、珠玉、布帛的总称。(30)恶(wù):动词,憎恶。(31)于:从。(32)身:自身、自己。(33)为己:为自己谋私利。(34)是故:因此。(35)谋:指阴谋诡计。(36)闭:止息。(37)兴:起,发生。(38)乱:叛乱。(39)贼:害,祸害。指危害社会的行为。(40)作:兴起,产生。(41)外户:朝外的门,指大门。(43)谓:叫做,称为。(44)大同:指理想社会。同,有“和”、“平”的意思。

[译 文]

当大道得以施行(的时候),天下是人们公有的,选举推荐品德高尚而能干的人(给人们办事),(人人)讲求诚信相待,崇尚人际间的和睦友善。

因此,人们不单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(来奉养),不单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(来养育),要使老年人有条件终其天年,成年人有条件施展才智,孩子们有条件顺利成长,使老而无妻的人、老而无夫的人,幼年丧父的孤儿、老而无子的孤老、有残疾的人都有可能得到供养。男子能有职业,女子能及时婚配。对于财物,人们(只)憎恶把它抛弃在地上,却不一定要把它藏在自己家里;(人们也)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,不一定只肯为自己出力。

因此,阴谋诡计就无法得逞而搞不起来,盗窃财物、兴兵作乱、危害社会的事情就不会蜂起,(家家户户)都不用关大门了,这种社会就可以称为大同。

[鉴 赏]

本文是《礼记•礼运》开头的—段话,主旨是阐明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——大同。

全文分三层:从“大道之行也”到“讲信修睦”是对“大同”社会的纲领性说明。“大道”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,而根本问题在于要“天下为公”,也就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。在这个前提下,才能做到由社会成员“选贤与能”,而不至于任人唯亲。社会成员之间也才能建立起“讲信修睦”的良好关系,止息尔虞我诈、争权夺利,使社会保持和谐安定。第二层阐述“大道之行”的社会基本特征。“故人不独亲其亲……不必为己。”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,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,使全社会亲如一家。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各得其所: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”。这一层还特别提到对弱势人群的关爱。对“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”要实施生活保障。做到人人安居乐业。“男有分,女有归”,男人有稳定的职业,女人能及时婚配,有和和美美的家庭。“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”人们珍惜劳动产品,但并无贪占之心;“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”人们都能尽力为社会工作,以不出力或者少出力为耻,却并非只有为私利时才起早。第三层总结全文。从“是故谋闭而不兴”到“是谓大同。”这一层以现实社会的丑恶、争斗和动荡跟儒家理想社会作对比,描绘出一个以“外户而不闭”为显著标志的和谐、安定、幸福的“大同”社会。为实现这一理想,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都曾燃起为之奋斗终身的烈火。

字数:2165

注释

[作者及作品简介]
本文节选自《礼记•礼运》。《礼记》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《仪礼》的文章选集,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。《礼记》的作者不止一人,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,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,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。
《礼记》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、礼意,解释《仪礼》,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,记述修身的准则。实际上,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,门类繁多,涉及政治、法律、道德、哲学、历史、历法、地理、文艺、祭祖、日常生活诸方面,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、哲学和伦理思想,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。
据传,《礼记》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弟子戴圣。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《大戴礼记》,到唐代只剩下三十九篇。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《小戴礼记》,即我们今天见到的《礼记》,有《曲礼》、《檀弓》、《王制》、《月令》、《礼运》、《学记》、《乐记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等篇。两书各有侧重和取舍,都有自己的特色。东汉末年,著名学者郑玄为《大戴礼记》作了注解,于是《大戴礼记》便盛行起来,到唐代被列入“九经”,到宋代被列入“十三经”,成为士人的必读书,与《仪礼》、《周礼》合称“三礼”,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。《礼记》的不少篇章在文学上有相当的价值。书中大量富于哲理的格言、警句,言简意赅,发人深省。

作者:《礼记》


知识来源:彭格人 主编.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.